——临潭改革开放40年纪实
四十年前,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拉开了改革开放的序幕,吹响了改革开放的总号角。穿越四十年的风雨历程,地处祖国大西北的临潭县,沐浴着改革开放的春风,虽路途艰辛,但硕果累累,一幅幅壮丽的画卷,一组组翔实的数据,无不昭示着洮州大地的今昔巨变。
何子彪
经济总量成倍增长
改革开放四十年,临潭经济创造了一个又一个奇迹,发展步伐不断加快,综合经济实力显著增强。特别是“十五”“十一五”“十二五”期间,临潭县牢牢把握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,抢抓国家西部大开发等政策机遇,努力破解经济发展瓶颈,大力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,国民经济和社会事业发展取得重大成就,众多领域实现新突破,成为历史上综合实力提升幅度最大、经济发展最快、人民群众得到实惠最多的时期。2017年全县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6.94亿元,比改革开放后1990年的0.6亿元增长28倍多;固定资产投资达34.79亿元,比1990年的682万元增长500多倍;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4.5亿元,比1990年的2077万元增长21倍;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6661元,比1990年的275元增长24倍。
非公经济迅速壮大
临潭,自古以来一直是“茶马互市”的重要通道,商贸流通较为活跃,为非公有制经济快速发展提供了天然的土壤。改革开放之后,县委、县政府解放思想、转变观念,积极调整和完善所有制结构,打破单一公有制经济格局,坚持把非公经济发展作为新的经济增长点,进一步优化政策环境、市场环境和服务环境,简化审批程序,放宽市场准入条件,不断加大招商引资力度,非公有制经济如雨后春笋般发展壮大,基本涵盖了国民经济各个方面。全县私营企业总数从2000年的3户增加到2017年的532户,非公有制经济户数从192户增长到4800多户,从业人员近1.2万人,完成增加值从881万元增长到7.8亿多元。2011年以来,累计签约招商引资项目37个,签约总额达39.8亿元,累计完成投资20.9亿元。各种所有制经济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发生了深刻变化,非公经济已成为国民经济名副其实的“半壁河山”,成为县域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,特别是商贸流通业得到长足发展。改革开放之前,商品种类匮乏,来源渠道单一,群众为吃饱穿暖而费神。如今,百货店、专卖店、商场超市遍布城乡,各种商品琳琅满目、应有尽有,电子商务迅猛发展,购物变得更加便捷,大众的消费习惯深刻变化,人们足不出户就能购买到自己心仪的东西。
城乡面貌焕然一新
改革开放以来,历届县委、县政府在注重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,始终将基础设施建设作为推动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的重要举措,交通水利、城镇建设等一大批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全面建成,城乡面貌发生了沧桑巨变。从前,群众吃水需要挑担、打井,现在自来水接到了家家户户,特别是引洮入潭工程的全面建成,让县城及周边6万多名群众告别了缺水历史。过去全县没有一条平坦、宽阔的沥青路或水泥路,经常是“晴天一身土,雨天一身泥”,现在16个乡镇全部通上了沥青路或水泥路,141个行政村全部连通水泥路,农村公路通畅率达100%,岷合二级公路、合冶二级公路建成通车,填补了全县无高等级公路的“空白”,极大方便了群众出行。新型城镇化建设取得重大进展,城镇化率达34.80%以上。40年前随处可见的木质平房、土坯房不见了,取而代之的是一幢幢拔地而起的高楼大厦,西环路、东环路相继建成,冶力关、八角、羊永、王旗、洮滨、古战等一批乡镇撤乡改镇,“五化”工程实施成效显著,生态文明小康村建设扎实推进,公共服务设施不断健全,一街一景、一村一景已初步形成,城乡面貌焕然一新。
旅游产业从无到有
临潭历史悠久,文化灿烂,县域内自然景观绚丽多彩,人文景观异彩纷呈,民俗风情浓郁独特,代表性的景区有冶力关国家4A级旅游区,历史遗迹有“2008年全国六大考古新发现之一”磨沟文化遗址、西北现存最大最为完整的卫城——明代洮州卫城等,民俗活动有万人拔河、西部“花儿”艺术节、洮州民俗文化节等活动。改革开放之前,各种独具特色的文化旅游资源就像一颗颗深藏宝盆中的珍珠,始终未能得到有效开发利用。2000年以后,临潭的文化旅游业步入了发展的快车道。景区道路、农家乐升级改造、观景台、旅游厕所、游客服务中心等一大批重点文化旅游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全面建成,新城、术布、古战先后成为国家A级景区。据统计,自2009年以来,全县在旅游项目方面投入已达15亿元,乡村旅游快速发展,农家乐规模不断壮大,冶力关池沟村被国家旅游局评为“中国乡村旅游模范村”,目前,全县年收入10万元以上的星级农家乐达50多户,乡村旅游正成为带动群众脱贫增收的重要引擎。2006年以来,连续成功举办六届“冶力关杯”中国拔河公开赛等重大节庆活动,临潭旅游知名度持续提升。2016年以来,州委州政府举全州之力,将冶力关景区作为全省20个大景区之一重点建设打造,冶海、赤壁幽谷、亲昵沟、冶木峡、八角花谷十里画廊、冶力关国家森林公园等核心景区逐步形成,临潭对外旅游形象有了显著提升。冶力关景区先后获得“中国优秀旅游景区”“中国十大文化生态旅游目的地”“中国十大休闲旅游目的地”“国家体育旅游示范基地”等荣誉称号,全县旅游接待人数由2000年的6万多人次增加到2017年的243万多人次,旅游综合收入从0.6亿元增加到近12亿元,旅游业从无到有,成为国民经济新的增长点。文化事业不断发展,洮州卫城、王旗磨沟遗址成为国保单位,新城镇被评为国家历史文化名镇,万人扯绳(拔河)活动载入上海大世界吉尼斯纪录,洮州花儿等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得到传承发扬,群众性文化活动丰富多彩,全县141个行政村实现了乡村舞台全覆盖,农家书屋建设完成131个覆盖率92%,文化产业从业人员和收入实现“零”突破,分别达900多人,产值达3280多万元,文化资产总额达1.2亿元。
脱贫攻坚成效显著
临潭县是国家扶贫开发重点县,也是全省58个集中连片贫困县和23个深度贫困县之一。2011年有建档立卡贫困人口7.61万人,贫困发生率高达56.89%,贫困人口、贫困发生率居全州首位。近年来,面对艰巨的脱贫任务,临潭县聚焦“一号工程”,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州扶贫开发方针政策,健全完善精准扶贫体制机制,紧紧围绕“两不愁、三保障”脱贫目标,抢抓国家和省上重大历史机遇,紧盯脱贫攻坚弱项短板,下足“绣花”功夫,大力实施富民产业培育、易地扶贫搬迁、专项扶贫贷款等精准措施,以决战决胜状态全面推进脱贫攻坚工作。以水、电、路、房等为重点,着力改善贫困乡村基础条件,2011年以来累计投入资金超过10亿元,实施整村、整乡推进项目80多个,易地扶贫搬迁200多个,其他扶贫项目近600个,贫困村基础条件大幅改善。特色产业转型升级,中药材种植加工、牛羊育肥等特色产业初具规模,以西正开、户保专业合作社等为代表的龙头企业迅速壮大,高原绿色食品、中药材由初加工向精深加工转变,产业链条不断延伸。生态扶贫成效显著,建成生态文明小康村159个,贫困群众的居住、交通、用电、用水等基础设施条件和生态环境得到极大改善。全县贫困人口从2011年的7.61万人下降至2017年底的1.61万人,脱贫6万人,贫困面从56.89%下降至11.77%,脱贫攻坚取得阶段性成效,广大群众的生活实现了由贫穷到温饱,再到阔步迈向小康的历史性跨越。
人民生活今非昔比
四十多年来,随着改革红利的不断释放,全县各族人民的生活质量有了质的飞跃,从物质匮乏的年代,步入电灯电话、汽车家电一应俱全,网络购物、微信支付引领潮流的时代,生活追求早已不仅限于吃饱穿暖,而是开始追求有品质、有品味的生活。生活水平显著提升,日常生活中,细面白米,鸡鸭鱼肉司空见惯,逢年过节杀猪宰羊已不稀奇,杂粮野菜成为餐桌新贵;四十年前流行穿的确良、涤卡,现在休闲装、品牌西服、裙装、羽绒服换着花样穿,一年四季样式多变、花色鲜艳;八十年代初,结婚需要“三转一响”(自行车、缝纫机、手表、收音机),如今各种首饰、婚纱摄影、手机冰箱、电脑汽车成为首选。住房条件明显改善,昔日农户盖一院落纯木房,无不被左邻右舍羡慕赞叹,如今均已被砖混、钢筋混凝土结构住房所替代,农村随处可见二层小洋楼;城镇居民全家挤一间单身宿舍的日子一去不复返,保障性住房、商品房成为人们主要居住形式,城镇居民人均住房面积达17.5平方米。教育事业取得长足进步,“义教”工程、农村中小学危房改造、全面改薄等教育项目相继实施,城乡农牧村学校校舍面貌发生历史性变化。1995年,全县生均校舍建筑面积仅有2.1平方米,目前生均建筑面积达到8.4平方米,办学条件有了明显改善;学前教育迅速发展,全县学前教育事业从无到有,从收费到免除保教费,普及程度、覆盖率逐年提高,入园儿童由2010年的1190人增加到2017年的5566人,学前教育三年毛入园率达到90.14%;义务教育水平稳步提高,适龄儿童入学率从1995年的92.7%提高到2016年的100%,小学毕业生升学率从93.4%提高到100%,“两基”验收达标,九年义务教育巩固率达到80%以上;高中教育加快发展,高考录取率从1995年的42%增长到2017年的92.72%,公民受教育程度不断提升。卫生事业健康发展,每千人口医院病床数从1990年的1.04张达到2017年的2.7张,参合医疗全面实施,2008年以来累计报销医药费3.7亿元,141个行政村实现村卫生室和村医全覆盖,城乡居民健康状况进一步改善,全县人口平均预期寿命从1982年的67.77岁上升到2017年的70.26岁,增加了2.49岁。社会保障水平不断提高,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全面实施,切实解决了农牧民群众养老后顾之忧,农村最低生活保障人数从2000年的1576人增加到2017年的4.14万人,实现了所有弱势群体应保尽保和有效救助。 (曾祥德)
相关新闻
- 2018年04月11日甘南州深化“放管服”改革推进政府职能转变工作会议召开
- 2018年03月28日甘南州农牧局召开深化“放管服”改革工作会议
- 2009年01月14日改革开放三十年 甘南旧貌换新颜
- 2008年05月13日卓尼县改革开放以来工商繁荣
甘肃日报社关于加强新闻作品版权保护的声明版权与免责声明
1、凡注有“每日甘肃网讯”或电头为“每日甘肃网讯[XXX报]”的稿件,均为每日甘肃网及甘肃日报报业集团版权稿件,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;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“每日甘肃网”,并保留“每日甘肃网”电头。
2、凡注明为其它来源的信息,均转载自其它媒体,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,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。